2020年前7月纺织服装外贸分析:“后疫情”时代该如何应对?
2020-09-25
标签:纺织,服装
2020年前7月,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疫情带来的种种影响下艰难前行。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该如何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形势综述
1.大型企业订单逐步恢复,不确定性成为羁绊企业接单的重要因素。
二季度,全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增长19.2%,其中除防疫物资之外的传统大宗商品纱线、面料和针梭织服装三大类产品的出口合计下降28.5%。三季度伊始的7月份,外需市场回暖带动大宗商品出口降幅迅速收窄至10%。与数据相呼应,我会通过企业调研得知,目前大型企业普遍反映防疫物资之外的订单开始恢复甚或饱和,企业生产、出口逐步回归正轨,但由于进口商对付款条件和付款方式提出新要求,在国外疫情仍未全面缓和的情况下,企业担心疫情出现反复导致收款风险,短期内不敢接长单、大单,宁可接小单、短单。由此预测,如全球疫情在年底前持续得到缓解,三~四季度的出口将继续回稳,整体走势持续向好,但反弹速度和力度不会太快。
2.产业转移势头复苏,中国纺企需为“后疫情”时代提前做好准备。
疫情全球肆虐期间,由于对中国防疫物资的依赖和对中国强大、稳定供应能力的信任,主要市场暂时停止了采购外移的脚步,将采购重点回归中国,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一度高企。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欧盟、美国、日本等市场重新将目光投向东盟、南亚,以及与其有地缘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产品市场份额再度回落。大型品牌商如优衣库已将采购中心从上海扩展到越南,显示出订单转移的强烈信号。中国纺企需重点关注采购趋势的变化,并提前布局,作好应对策略。
3.政治因素使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链面临的挑战加剧,组建区域化产业联盟势在必行。
政治对市场的干预度日益加深,主要发达国家在政治因素的推动下进一步加快了市场采购多元化的进程。疫情发生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意识到自身产业的缺失,逐步吸引东盟、印度等地形成并扩展自己的产业链区域化布局,与中国形成对抗。同时,虽然上下游配套不健全,主要中间品依然依靠从中国进口,但为保护自身产业,东盟国家也开始对我纺织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多重压力,中国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需多方联动,共同应对。加快推进自贸协定谈判或者升级谈判,建立良好的开放与营商环境,与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组建区域化产业联盟,形成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为主导的良性格局,在助力周边国家提升产业基础的同时,逐步将中国打造成为以设计研发为主的高附加值产业中心。
贸易数据
7月,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29.3亿美元,同比(下同)增长3.4%,其中出口2376.3亿美元,增长7.2%,进口1753亿美元,下降1.4%,当月贸易顺差623.3亿美元。1~7月,进出口总值24426.3亿美元,同比下降4.8%,其中出口13363.8亿美元,下降4.1%,进口11062.5亿美元,下降75.7%,实现累计顺差2301.3亿美元。
7月,纺织品服装贸易额337.9亿美元,增长13.2%,其中出口317.7亿美元,增长15.5%,进口20.3亿美元,下降13%,当月贸易顺差297.4亿美元,增长18.1%。2020年1~7月,纺织品服装贸易额1720.8亿美元,同比增长3.5%。其中出口1591亿美元,增长4.8%;进口129.8亿美元,下降10%,累计贸易顺差1461.2亿美元,增长6.4%。
贸易特点
2020年1~7月纺织品服装进出口呈现如下特点:
1.出口连续四月实现增长,大宗商品呈现回暖趋势。
4~7月,纺织品服装连续四月实现出口增长,三季度伊始的7月出口同比、环比分别增长15.5%和8%,增长主要由防疫物资拉动,同时传统大宗商品的出口也逐步呈现向好态势。7月纱线、面料和服装三大类商品的出口额虽然仍为负增长,但降幅均较前期明显收窄。
2.一般贸易出口保持高速增长,民营企业领跑全国。
一般贸易出口连续4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7月增长20.3%,1~7月累计增长8.9%。加工贸易持续下降,7月下降24%,降幅较前期略有缓和,1~7月累计下降30.8%。
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引领作用,7月及1~7月出口分别增长14.9%和8.2%,对全国出口形成明显正拉动。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1~7月累计出口分别下降1.4%和4.5%,下降主要集中在2~5月,6、7两月逐步反弹,同比恢复增长。
3.对主力市场服装出口逐步回升,国际市场采购方向将随着疫情好转回归正常轨道。
7月,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小幅回暖,我对三大主力市场欧盟、美国、日本重点商品服装的出口形势较前期好转,出口额环比提升,同比降幅分别较上月分别收窄2.5、0.3和8.9个百分点。1~7月,我对三大市场服装出口分别下降12.5%、27%和12.5%,美国下降最多。
7月,防疫物资对除美国以外的地区出口均有明显回落,对欧盟、日韩和东盟出口环比分别下降30.5%、15%和50%,美国由于疫情仍未有效缓解对防疫对物资的需求不降反升,环比增长1%。
随着疫情的缓解,各市场对服装产品的采购逐步回归多元化轨道。从主要市场进口数据看,美国和日本自中国服装进口的比重在5月分别达到60.4%和74%的高峰,但之后逐步回落,至7月分别降至34.1%和52.7%,同期东盟所占份额再度扩张。
4.防疫物资仍然是拉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形势略有好转。
7月,全球仍未走出疫情阴影,防疫物资出口虽较高峰时的5、6月份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大规模和高增长的特点,依然是拉动出口增长的主力。当月防疫物资出口89.1亿美元,较上月回落17.4%。累计出口476.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30%。
7月,市场需求略显回暖,除防疫物资外的大宗商品,包括纱线、面料、针梭织服装的出口降幅较前期有所减缓,但仍均未能恢复增长。1~7月三大类商品累计降幅分别为31.3%、27.4%和18.1%。
5.广东出口快速反弹,北京、湖北持续高位增长。
二季度以来,广东表现明显突出,4~7月出口连续实现快速增长,7月增幅攀升至60.4%,1~7月累计增长20.5%,增速在前五大出口省市中居首。浙江、江苏分别下降5.4%和7.6%,山东、上海分别增长6.3%和15.8%。
北京和湖北两地出口热度依然不减,7月分别增长288.2%和142.8%,1~7月累计分别增长267%和131.5%。
6.进口降势不减,显示行业回暖仍需时日。
与出口形成对比,纺织服装进口持续四个月下降,依然没有显现回暖趋势。7月当月下降13%,其中纱线面料下降20.2%,针、梭织服装下降11.6%。1~7月累计进口下降10%,其中纱线面料下降27%,针、梭织服装下降10%。
当前进口与后期出口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尤其是中间品进口回升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后期服装出口可能走弱,缺乏增长动力。
7.棉花进口快速回升,美棉占三分之一强。
7月,棉花进口持续、快速回升,当月进口14.8万吨,环比6月增长64%,同比降幅收窄至9.2%。1~7月累计进口104.7万吨,同比下降22%,其中美国为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自美国累计进口39.1万吨,增长40.4%,美棉占比升至37%,其中7月达到三分之二。
中国棉花协会分析,7月,国民经济继续稳定恢复,棉花面积虽有所下降,但产量稳中有增。储备棉适应市场需求,轮出全部成交,新疆疫情影响疆棉外运,国内现货价格上涨。纺织市场处在淡季,原料维持低库存,棉花商业库存降幅收窄。棉花进口持续增长,国外疫情持续,美国棉区旱情有所发展,中美矛盾再度升级,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棉价波动频繁。月末,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Index3128B)12319元/吨,较上月末上涨453元;月均价为12156元/吨,环比上涨198元,同比下跌1994元。中国进口棉价格指数FC Index M月均为69.6美分/磅,环比涨1.29美分。月末为69.62美分/磅,高于前一月末1.87美分/磅,1%关税下折人民币12176元/吨,低于同期国内现货143元,内外棉价差较上月末扩大1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