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行业遭遇危机,外贸企业该如何自救?
2020-09-27
标签:纺织,服装
受疫情持续影响,纺织服装行业正在遭遇不断的冲击,不少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出现破产倒闭等情况。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国内的外贸企业该怎样进行调整才能实现自救?
为规避风险,产业链发展停滞
目前全球服装行业的主要买家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但受全球新冠疫情持续影响,欧美日市场需求量大幅下降,使得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上的企业人人自危。
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服装加工厂和买家之间很多采用商业信用的交易方式,买家就有很大的空间和不确定性,原来整单整走的模式也变成小批量经营,造成成本增加。
另外纺织企业的付款方式也导致上游的供应商在特殊时期处于一种“不敢生产”的状态。纺织服装类企业的采购是先交货,货到后再向供应商付款。一些小的织布厂因为害怕客户临时取消订单,也不敢多生产,甚至为了规避风险,宁可不开机。
由外向内的转型
上海曾经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集中地。在纺织服装出口受阻的情况下,首当其冲的是上海纺织服装的外贸企业,进而再蔓延到整个产业链。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由于2019年以来经济总体偏弱,服装出口和内销市场均表现欠佳,加之制造成本高企、订单转移、出厂价格增长乏力、库存增长等因素导致服装企业利润空间严重压缩,服装行业效益指标增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企业盈利压力显著增加,运行质量提升难度加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1—12月,服装行业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13876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010.33亿元,同比下降3.45%;利润总额872.83亿元,同比下降9.75%。
东方国际是一家位于上海的纺织集团,也是中国最大的纺织服装集团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前几年已经开始从外销转变成外销+内销,成功培育了Lily、三枪等品牌,今年几乎完全转内销。业内人士认为,以东方国际为代表的服装外贸企业如何转型思变,将成为带动整个产业链变革的重要方面。
不过,转型并没有那么容易,培育一个品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国内不少大的服装出口企业都在做自主品牌,东方国际、申洲国际都是走在行业前列的代表;Lily、雅戈尔、波司登也都是转型成功的案例。
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沈建光认为:从短期疫情的应急情况来看,《意见》的每一项措施都是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利好,减免税负对困难中的企业是雪中送炭,海关便利化、跨境电商等也会对出口有一定积极影响。
谋求线上创新自救
面对罕见的行业冲击,服装人该如何实现自救?从上半年情况看,主流路径之一为,通过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渠道创新,拉动线上销售,弥补线下销售下滑的损失。
例如主营男女服装的太平鸟,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2.17亿元,净利润1.21亿元,营收同比增长3.09%,净利润同比下滑8.55%,实现扣非净利润5622.27万元,同比增长129.14%。
太平鸟方面表示,疫情期间,公司积极迅速推进新零售业务,公司新零售及电商零售额大幅提升,尤其是二季度电商零售额同比增长30%以上,使公司营业收入与同期相比逆势增长3.09%。公司新零售业务的迅速推进、电商零售额大幅增长以及线下零售业务在二季度的快速调整恢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门店疫情期间损失,以及渠道合作方给予的减免租金支持和国家给予的社保减免等优惠支持,公司经营性利润同比有较大增长。
太平鸟逆势增长背后,公司积极优化、调整亏损资产也功不可没,这也是主流的自救方式之一。森马服饰7月20日亦宣布拟出售全资亏损子公司法国Sofiza SAS100%股权以降低公司经营风险,避免业绩遭受更大损失。
纺织服装品牌管理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表示:此次服装行业遭遇的“大撤退”,是国内服装行业经过前几十年快速发展后的必然,行业的产能过剩、低门槛、低附加值、低端制造、价格战等特征,决定了服装行业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而疫情则加速并加重了行业变革。因此他认为,服装行业短期难以走出发展困境,行业调整将持续一至两年时间,这期间,落后产能被淘汰,强者恒强,国内服装业也逐渐开始由粗放型走向精细化。
在他看来,困境当下的服装业、企业,当务之急是做好内控,保证现金流,争取活下来;其次互联网正推动服装行业产业升级,企业应充分利用新工具、新平台、新技术挖掘市场需求,激活消费潜力;另外,国内服装行业产能过剩主要因行业同质化、低端化竞争严重,因此建议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狠下功夫,加强原创设计与面辅料应用方面的创新与应用,比如环保、健康面料的开发与应用等,提升企业与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
在艰难度过疫情笼罩下的危机之后,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国内外贸企业依旧任重而道远。
推荐文章: